【我为群众办实事】探索科技党建模式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市科技机关党委下属的市生药中心党总支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党建共建和城乡帮扶为抓手,探索“党建+科技”工作思路,通过科技特派员下乡对接,培育新型农业示范基地,为村落建设“美丽乡村”,提质转型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供有力支撑,认真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 市科技机关党委、市生药中心考察奉贤区庄行镇西校村稻田

 

乡村建设有点愁

西校村位于奉贤区浦卫公路两侧,耕地总面积约2054亩,其中,除了200亩的小规模蔬菜基地外,其他均为单季水稻种植区域。但由于村落之前长期处于规划“拆迁”区域,稻田规划时间较早、模式粗放、种苗传统,粮食作物以早熟晚粳“沪香粳106”品种为主,种植作物品种单一、产量一般。村里的生产单位多以家庭型农场为主,对于农产品种植管理难度较大,基地设施也相对陈旧。此外,留沪的村民多为文化水平不高的中老年农民为主,对于科学生态的栽培技术不熟悉。如何转变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单位土地收益成为摆在西校村党总支面前的主要问题。

 

因地制宜来把脉

市生药中心党总支了解西校村发展困难后,主动搭建起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平台,利用自身在科技领域的资源优势,在组织建设互促、党建理论互学、科技资源互享、公益服务互助等方面开展各项调研和探索,2年来,中心党员干部带头前往西校村,不怕艰苦,风雨无阻,深入田间一线进行调研。期间,邀请了市科委、区科委分管农业领域的领导多次到现场指导,多次聘请沪上相关企业和研究所农业专家为西校村听诊把脉,研究稻田布局设置和结构,与西校村共同找办法谋出路。

 

生态农业是出路

站在“十四五”规划开端,西校村的传统农业布局如何破局?向哪发展?途径是什么?市生药中心党总支与西校村党总支共同出谋划策。经过长期一线调研,市生药中心的党员干部认为应跳出村落看村落农业。习总书记曾阐述过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市生药中心党总支与农业专家在一次村落考察沟通时,从专家提及的立体农业模式受到启发:水稻田的湿润环境非常适合蚯蚓、黄鳝之类的生物繁殖,而蚯蚓又可以消化农田废弃物并帮助土壤培肥,“稻蚓轮作”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得到广泛认可。

 

打通药农产业链

在与村委的沟通中发现,村委虽然对生态种植感兴趣,但也透露出一丝担忧:“稻蚓轮作”的种植模式实施起来难不难?生态养殖后,不施化肥了,水稻会不会减产?蚯蚓养殖出来又卖给谁?想要做到创新性改变,就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深入研究和思考。市生药中心党总支的党员干部在经过几番调研,终于找到了上海传统道地中药材“沪地龙”。

某些品种的蚯蚓经过药用加工和炮制后可以作为中药地龙,随着沪上生活品质和传统医药接受度逐步提高,人们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沪地龙”凭借通经活络、平喘利尿的功效被许多中医选用,但“沪地龙”这个品种却由于炮制工艺复杂而逐年减产,是一部分中成药厂的“抢手货”,在市生药中心党总支的牵线搭桥下,同处于奉贤的某药企对西校村的这一改革设想非常感兴趣,饶有兴致地问起了实施土地规模和预计产量,这就解决了村里生态农业产业下游产品出路的大问题。

 

携手共建开新局

△ 西校村党总支、药企与上海农科院生态所签订合作协议

 

9月2日,市生药中心党总支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西校村党总支和药企赴农科院生态所深入沟通项目的计划安排,并见证了三家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示范项目的合作签约。随着此次项目的开展,以三方共进的形式推动区域资源有效整合,将进一步确定实施田地和技术团队,为“美丽乡村”建设汇聚合力、提质增效。

未来三年,在保障西校村单位面积水稻增产与提质的前提下,村里不仅计划建立1个面积30亩的核心示范基地,还将由农科院生态所的专家组织对村里的农民开展约百余人次的专业培训。顺利的话,每年稻田将获产药用蚯蚓(鲜重)产量40-50kg/亩,预估每亩稻田收益至少提高上千元。这让西校村党员干部充满干劲,期待着在中心党总支的不断努力和服务下,将促进各方“手手相连”、“乘风破浪”,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推动郊区农业生态转型发展贡献一份力量!